思考,在數字媒介中
Wang, Zizheng
王子正|
WūJīMāChā Essay+
4.0
共享創意署名國際
關閉屏幕,窗外的陽光傾泄到桌面,瀰漫至黑色鏡面,
映出面龐。我們在數字媒介中。意識隨目光由鏡像回歸真
實世界中的自身,觸發好奇。思考隨之而來。
但究竟何爲﹁思考﹂?正因它指向人類活動,﹁思考﹂首先
作爲動詞被我們使用。與其試圖用名詞將其框住、定義,
不如去審視這項活動進行的過程。而數字時代對人類活動
的悄然改變,自然讓我們進一步追問:﹁思考﹂是否,或如
何,受其影響?
將桌上的屏幕替換成紙筆。好奇被觸發,意識隨手握筆
桿而聚焦。回憶伴隨問題涌現,一段接一段,豐富且模
糊。筆尖划過紙張,回憶傾注其中,通過線條呈現。紙張
以其特有方式使先前的模糊逐漸成形。放下筆,意識再次
回歸,思考者收穫洞見。好奇依舊。
以上在試圖描述這篇文字,這段思考,所進行的過程。
誠然,並非所有思考都發生在紙筆之間,但﹁思考﹂卻需
⸺
要藉助﹁媒介﹂進行
作曲人之於聲音,舞蹈人之於身
……
體,建築人之於磚瓦,種植人之於土地
媒介並非僅僅
指向單獨一﹁物﹂,而是在描述我們與真實世界中的一部分
⸺
互動的過程
好奇雖因真實世界而生,但我們似乎無法
一下藉助真實世界的全貌進行思考,於是便首先聚焦於它
具體的一部分。媒介因此除了可以傳播﹁已有的﹂,亦有可
能顯現﹁尚未存在﹂的。
試想,若剛剛以木頭替換紙筆思考,那麼我們最終又會
⸺
被引向何處?我們是否能收穫相同洞見?
或許可以。
但即便如此,思考過程也不盡相同。更有可能,在木頭作
爲媒介的情形中,﹁何爲思考﹂這一問題從最初就無法被提
⸺
出
它所需要的抽象程度超越了媒介與我們互動時所能
⸺
給予。
我們並非是在探討媒介的優劣抽象思辨並不
[1]
比木作在任何方面要﹁優﹂。每種媒介因其自身特性,在與
⸺
思考者的互動中,決定了當下思考的邊界
何種問題可
以被提出?何種思考方式得以形成並展開?何種洞見最終
得以發生?每名思考者藉助不同媒介觸碰到不同思考邊
界,我們思考的整體邊界也因此被拓展與打磨。
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
PostmanYou
這也是在中的意思:﹁
[1]
Postman 7
cannot use smoke to do philosophy
﹂︵︶。這裏對於媒介的
使用更多在於輔助﹁思考﹂成形,而非藉助媒介﹁表達﹂那些已經成形
的。我们在这里将﹁思考﹂與﹁表達﹂區分開。
而在每一種媒介獨特邊界以內,思考者與其磨合,使得
⸺
思考變得得心應手
如同庖丁解牛時對其刀的熟練運用
︵莊子︶。刀划過牛身,筆尖划過紙張,思考在有限媒介中
被發揮到極致。
媒介與我們自身之間漸漸合而爲一。最
[2]
終我們放下筆,意識再次回歸,收穫洞見。好奇依舊。
若﹁解牛﹂作爲唯一目的,﹁刀﹂則作爲工具而存在。但若﹁解牛﹂只
[2]
是一個次要的結果,思考便可在﹁刀﹂屆時與人的互動所形成的﹁媒
介﹂中發生。﹁媒介﹂與﹁工具﹂的區分以及﹁媒介﹂的意味在後文當
中會進一步提及和展開。
極致之時,思考者與媒介融合之時,是一段思考的洞見
誕生之際。﹁意義﹂自然在其中。但媒介有時令意識的回
歸變得艱難;屆時筆無法被放下,思考的邊界也將不復存
⸺
在。我們被動身陷媒介之中,以爲那便是一切
畢竟只
有在邊界之外,才可以意識到邊界的存在。手中的筆只能
按照紙筆所特有的運行機制,而非我們的意願,持續書
寫。思考的方式變成了思考的目的,我們也因爲意識的迷
失,成了媒介運行機制的﹁代言人﹂。不同運行機制可以衍
生出諸多文字、聲音、圖像︙︙但﹁意義﹂,對思考者而言
的﹁意義﹂,從此不在。
我們通過與媒介的互動在﹁全貌﹂中洞見。意識從對部
分的聚焦再次回歸到真實世界的全貌。而在媒介中迷失則
意味着對﹁部分﹂的執着,對﹁全貌﹂的忽視。
數字媒介目前傾向於使意識難以回歸。它作爲真實世界
的﹁部分﹂,在與我們互動的過程中,逐漸生長成與﹁真實
⸺
世界的全貌﹂相似但終究不同的模仿世界
﹁部分﹂似
乎取代了﹁全貌﹂。在被那個模仿世界逐步包裹的過程中,
⸺
思考
從最初的好奇,到回憶,到洞見的收穫,和意義
⸺
的獲得
慢慢消逝。
令意識迷失的傾向首先源自數字媒介所擅長的模仿。讓
我們將不同媒介並列:紙筆較於口頭交流,因媒介的不
同,思考的邊界有所拓展。兩者屬於真實世界。機械打字
⸺
機作爲媒介,在文字成形的方式上做出調整
固定位置
的按鍵和規整紙張取代紙筆,手和小臂的動作發生改變,
文字變得標準化,思考者對桌椅的需求增強︙︙
思考的
[3]
邊界繼續發生調整。雖如此,它的存在依舊屬於真實世
界。而這時,當我們將先前的屏幕︵個人計算機︶重新放
回視線中央,則注意到它對打字機在外形和互動方式上的
⸺
模仿
敲擊實體鍵盤,字符如先前一樣出現在面前,肢
體動作延續先前的慣性︙︙個人計算機此時依舊作爲真實
世界的一部分而存在,只是這次因爲它的模仿特性,多了
⸺⸺
一些取代其它媒介
真實世界的其它部分的意味。
[21E09]
更多關於桌子,身體以及思考三者關係的探討,請參考︽被一
[3]
分爲二的身體:桌子的意味︾。
甚至僅就個人計算機本身而言,它也不僅僅只是在模仿
⸺
機械打字機
日落之後屏幕依舊如日光一般,而﹁光源
Yang
界定了意識的邊界﹂︵
︶。在與如此巧妙的模仿物互
動中,人類活動慢慢展開。而數字媒介絕不會侷限在﹁通
過屏幕呈現﹂這一互動方式:降噪隔音耳機對真實世界的
聲音預先處理,使得我們只能聽到模仿世界中的數字信
Virtual Reality
號;虛擬現實︵
︶試圖模仿我們視覺和聽
覺所能感受的一切。未來的數字終端所擁有的模仿能力只
會更加精妙。
一般來說,模仿物不需要隨時指向被模仿物從而讓模仿
得以進行,因此被模仿物不必常在。
如同將一個文件進
[4]
―
行﹁複製
粘貼﹂的操作,粘貼后的文件可以取代並且獨
立於被複製的文件。數字世界對真實世界的模仿似乎使其
具備取代進而獨立於後者的能力。屆時,模仿世界與真實
⸺
世界的相似性給意識回歸造成了障礙
真實世界與模仿
世界割裂開。
即使這種模仿並不完美。例如︽屏幕與痕跡︾中所闡述的屏幕與紙張的
[4]
區別。
但數字媒介所構成的模仿世界並沒有選擇通過完全獨立
⸺
的方式取代真實世界
相反,它通過改變真實世界對於
我們的意義,將其反噬,進而取代。這一端倪可以從增強
Augmented Reality
現實︵
︶應用中窺探到:透過增強現
Villevoye
實,在真實世界的河流中欣賞數字藝術展覽︵
︶。
⸺
河流退化成了數字媒介的背景。它於我們的意義
與朋
友飯後散步的場所,感受氣候變化的場所,獲得靈感的場
⸺
所,安靜思考的場所
也不復存在。在模仿的階段,意
識只是很難找到回歸真實世界的路;但反噬之後,它似乎
變得無家可歸。
身陷於數字媒介的模仿與反噬中同時意味着,我們與其
⸺
的互動無法結束、遺忘。﹁回憶﹂因此也難以繼續
﹁無
Yang
遺忘,回憶也不成立﹂︵
︶。即使﹁回憶﹂似乎還在發
⸺⸺
生
因爲數字媒介持續衍生出諸多媒介產物其具體
⸺
內容也將會僅僅侷限在數字世界中
對我們與真實世界
部分的互動的回憶,僅此而已。如此一來,﹁洞見﹂和﹁意
義﹂也消逝而去。
似乎數字世界的演變對思考形成的衝擊勢不可擋。但當
我們繼續審視便會發現,不論是在因模仿而生所導致的意
識回歸的艱難階段,還是在因反噬而使意識無家可歸的階
段,真實世界依舊常在,只是被藏匿了起來。意識回歸的
可能性始終對我們敞開。
⸺
這份﹁常在﹂源自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連接紐帶
數字媒介的運作基礎正是基於對真實世界的象徵。基於象
徵的模仿意味着,被象徵物︵真實世界︶必須常在,否則
⸺
象徵的機制無法繼續運轉
象徵物通過時刻指向被象徵
⸺
物使自身的存在擁有意義
如同對一個文件創建﹁快捷
方式﹂。源文件如果被刪除,快捷方式也將無法被打開。
數字媒介利用基礎的真實世界的物理原理,以抽象的方
logic
式隨時指向真實世界的物和人之間的互動。邏輯門︵
gate
computing machine
︶作爲計算機器︵︶物理層面基
礎運算硬件,遵循着真實世界的運行規律。在不同邏輯門
組合的過程中,二進制﹁運算﹂這一最初的數學活動被有
1
0
效象徵出來。
其中的﹁﹂可以指向電路的關閉,而﹁﹂
[5]
可以則指向電路的開啓。以此真實世界的一部分運行機制
爲基礎,數字媒介將這些運算所能生成的結果不斷象徵和
疊加,並在這過程中指向我們在真實世界中生活的方方面
1
0
面:﹁﹂和﹁﹂可以指向一個判斷句的對錯,或是一盞
檯燈是否已被開啓,或是一封郵件是否被收到,或是評論
是否得到了喜愛︙︙試想,若沒有了原本的真實世界作爲
被象徵物,數字媒介的一切將會變得荒謬。
How
Khan Academy
更多關於計算機運行原理的講解,請參考的
[5]
Computers Work
系列課程。
這也是爲何數字媒介在模仿進而獨立的道路上沒有走到
盡頭,而是選擇了反噬的方式。由於其象徵的機制,數字
媒介無法與原本的真實世界分離。模仿做不到極致,媒介
⸺
很容易將先前模仿出來的互動當作新的被象徵對象
反
⸺
噬。在反噬的過程中,象徵和模仿互相疊加和互換
河
流重新變成了屏幕,真實世界的部分變成了象徵物,數字
媒介的部分變成了被象徵物。如此的演變如同一個沒有盡
頭的遞歸。
但恰恰因爲真實世界常在,意識總有得以回歸的可能
性。思考因此得以繼續。數字媒介仍然保留真正拓展思考
邊界的可能性。
若想增加這種可能性,我們可以首先從其運行機制的呈
現 方 式 上 入 手 。 若 能 將 數 字 媒 介 的 封 裝 式 ﹁黑 匣 子﹂
black box
⸺
︵
︶運作方式更加透明清晰地呈現出來讓每
⸺
一層象徵和模仿都裸露在使用人面前
都將增進其對於
媒介運作的熟悉程度。
對媒介的運作方式越熟悉,意識
[6]
的回歸則越容易。在現代房屋中的燈和其開關:開關是如
⸺
何使得燈亮或滅,其運行機制是藏匿在牆壁之中的
這
類似於我們所說的封裝式﹁黑匣子﹂運作模式。若能夠使
得開關和燈的亮滅之間的關係清晰呈現在使用人眼前,則
⸺
我們可以迅速在燈出現問題時採取有效的解決措施
在
必要時隨時讓意識回歸真實世界而非不知所措。
Bret VictorDynamicland
具體的例子請參見由主持的計劃。
[6]
除了運行機制呈現方式的改變,我們亦可從自身入手:
不妨將對身體的整體感知作爲意識是否回歸的判斷依據。
當意識脫離於特定媒介,確實是通過身體,才回歸到真實
⸺
世界的全貌
身體的整體感知和真實世界的全貌同在。
數字媒介所有的模仿與反噬,也是在利用身體上的各個
[7]
感官。而身體的整體感知以及各個感官,也並非全部可以
⸺
被數字媒介所利用
例如嗅覺。
身體的整體感知不等同於感官感知的疊加︵後者在數字媒介中也可以被
[7]
disabled people
︶也
調用︶。這意味着,先天或後天身體特殊的人士︵
Yang
所著︽論身體的整
可以通過身體整體感知讓意識回歸。更多請見
體性︾。
而削弱了模仿與反噬的特性,數字媒介或許也更容易從
思考媒介轉變爲單純的傳播工具。
將﹁已思考的﹂快速
[8]
聚集、整理與分享,在數字媒介中完成起來輕而易舉。畢
竟,先前沒有任何一個時代能夠讓人足不出戶便可將︽楞
嚴經︾和︽聖經︾的文字模仿並列在同一塊屏幕之上;而
利用共享文檔在自然災害時刻進行互助自救也不失爲一種
有效的傳播方式。
2
﹁媒介﹂與﹁工具﹂的區分請見註釋。
[8]
紙張重新被屏幕替代。鍵盤敲擊,墨水被數字媒介所模
仿,並﹁刊登﹂在網頁之上。
合上屏幕,走出家門,生活照舊,好奇依舊。
二〇二一年九月三十日
初稿手寫於梅雨季節的上海
徵引文獻
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
Postman, Neil.. New York, Penguin
Books, 1986.
ctext.org/zhuangzi/
莊子:︽莊子︾,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頁,
nourishing-the-lord-of-life/zh
,二〇二一年九月十九日讀取。
Wang, Zizheng, and Yang, Jinglong[21E09]
:︽被一分爲二的身
WūJīMāChā Podcast
體:桌子的意味︾,,二〇二一年七月十六
wujimacha.com/pub/21e092021
日,,年九月十九日讀取。
Yang, Jinglong
WūJīMāChā Essay+
:︽屏幕與痕跡︾,,二〇二〇
wujimacha.com/pub/screen-and-imprint-tc
年五月廿四日,,二
〇二一年九月十九日讀取。
Unreal City
Villevoye, Kate.. vimeo.com/486763756. Accessed 19
Sept. 2021.
How Computers Work
Khan Academy.. khanacademy.org/
c omputing/c o de-org/c omputers-and-the-internet#how-
computers-work. Accessed 19 Sept. 2021
Victor, Bret. Dynamicland. dynamicland.org. Accessed 19 Sept.
2021
Yang, Jinglong
WūJīMāChā Essay+
:︽論身體的整體感知︾,,
wujimacha.c om/pub/on-b o dy-
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十四日,
perception-as-a-whole-tc
,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讀取。
參與人員&特別感謝
Wang, Zizheng
作者&編輯&排版設計
Yang, Jinglong
編輯
Liu, Yueeie
校對
Toto
排版工程
eno
內容反饋&排版建議
Lin, Qin
內容反饋&校對
餅內容反饋
李韌內容反饋
關於
數字時代日益加劇,人的生存空間也因而在無形中被縮減,代
之以效率化、功能化的數據交換。思想與文藝作為社會生活最
重要之形式,逐漸失去了現實的基本。為了在這不期然的境況
WūJīMāChā
下讓純粹的精神活動仍能得以表達,我們決定創立
Essay+
。題材、媒介、傾向,俱不設限,但以純文學及其批評、
純思想性作品及其批評為主。
爲配合文章內容,我們推出﹁縱書卷軸﹂排版設計。全部內容均遵
4.0CC BY 4.0
循共享創意署名國際版權協議︵︶。
我們相信如今和過往一樣,人依然需要以心靈本身來回應這個時
代所涵攝的困惑,以及隱蔽的動盪。
評論、反饋和投稿
comments@wujimacha.
歡迎通過郵件和我們分享您的評論:
com
。我們會選擇其中一些內容,刊登在下一期﹁讀者專欄﹂中。
其它任何反饋,歡迎發送郵件至:。我們
也非常歡迎您的投稿!具體請轉至此處。
訂閱
, Podcast
WūJīMāChā Essay+
轉至此處查看所有訂閱以及更多項
目內容更新的方法。
捐助
如果您喜歡讀到的內容,並認同我們的做事風格,請您考慮通過
捐助幫助我們得以良性運轉。